2008年9月1日,杏林大橋公路橋通車。一橋飛架,幸福相連。這座全長8.53公里的廈門最長跨海大橋,是福廈鐵路及公路進出島北通道的重要組成部分,對發(fā)展港區(qū)經(jīng)濟、推動特區(qū)持續(xù)快速發(fā)展意義重大。
杏林大橋總投資約27億元,是廈門第5條進出島通道,島外接集美區(qū),島內接湖里區(qū),通車后初步形成廈門島北端進出島快速通道體系。大橋采用雙向六車道一級公路標準,主橋限速80公里/小時,不禁大貨車。大橋通車,使從廈門島中心前往杏林車程減少至10多分鐘,縮短近一半。
杏林大橋造型最美。它的“M”形的“駝峰”造型,形成視覺上的美感,就像一條空中的飛騰巨龍,寓意廈門龍騰飛躍。
這座橋也很特別。全國首創(chuàng)設置景觀平臺,國內不多的公路、鐵路兩用大橋,大橋穿過白海豚保護區(qū)核心區(qū),鐵路下面鉆隧道最薄處不到3米……
杏林大橋成為這座城市的一部分,見證城市的發(fā)展,而這座大橋也成為城市跨越的一個例證。
【設計】
公鐵兩用減少重復污染
杏林大橋是公路、鐵路兩用,并且同步建設。為什么要公、鐵大橋合建?當初,專家們經(jīng)過了精心考量和論證。
廈門島與大陸之間的北部海灣內,地域狹窄,目前已有廈門大橋和鐵路海堤占據(jù)約70米寬的海域,橋位資源十分有限。如果公路橋和鐵路橋分步建設,后建的公路橋與鐵路橋之間必須留有足夠的距離,不僅占用的海域加大,影響通航,景觀效果也差,而且增加公路兩岸與既有公路網(wǎng)銜接的難度和拆遷量。
公、鐵大橋合建可以合理利用空間,縮小海上施工范圍,大幅度減少因不同步建設對環(huán)境造成的重復污染?,F(xiàn)在的這個合建方案,不僅符合城市規(guī)劃,有利景觀和環(huán)保,對通航影響較小,而且節(jié)省工程投資和海域資源的優(yōu)勢都很明顯。
“M”形橋身“駝峰”造型
杏林大橋在設計上是獨具匠心的。兩個“駝峰”如溫柔的“M”形,蜿蜒在海上,這座美麗的大橋遠離傳統(tǒng)大橋平直的 “呆板”。這樣的設計,除了美觀,還有一個重要目的。
杏林大橋是公鐵兩用,鐵路橋與公路橋只隔咫尺,如果都是直線型設計,夜晚對面火車的燈光太亮,很容易讓汽車司機眩暈。專家討論后決定,將鐵路橋設計成直線,隔壁的公路橋以“M”形起伏,高低落差,使得對面火車的車燈不會對公路上的車輛造成眩光影響。如果沒有進行這樣的設計,大橋上就得安裝防眩裝置了,麻煩不少。
200多米景觀平臺全國首創(chuàng)
在大橋最高的“駝峰”處,有景觀平臺,以方便市民觀賞風景。這個平臺長200多米,左幅最寬度20.3米、右幅最寬度27.3米,而大橋整體橋面單幅寬度15.5米。路橋集團說,這樣的設計方案在全國都是首創(chuàng)。
這個平臺采用鋼管型鋼組合支架施工,僅鋼管樁平臺以上支架桿件就有70萬多根,約4500噸。
【工藝】
“金鐘罩”牢牢支撐住鐵路
“金鐘罩”?對,沒錯,并不是武俠小說里才用到這東西,杏林大橋的建設也少不了它。這是一種現(xiàn)代化的施工工藝。
杏林大橋公路橋東連高崎立交,這個立交與成功大道、疏港路高架相連接,形成兩條下穿隧道。其中一條要穿過每天都有火車通行的鐵路,而隧道埋深卻很淺,最淺的不到3米,也就是說,隧道頂離鐵路最薄的地方不到3米。怎么辦?這么薄的厚度如何支撐飛速而過又非常重的火車?而且,施工過程中無論如何都必須保證火車的正常通行,不能使鐵路發(fā)生下沉?!敖痃娬帧钡墓に囉蒙狭?。
隧道開挖前,先在周圍做一圈支護。也就是將一根根直徑30厘米的鋼管,打進土層,每根鋼管之間相距40厘米,然后在鋼管中間澆注鋼筋混凝土。上側、兩側,三面鋼管形成一個堅固的“金鐘罩”,牢牢支撐住上面的鐵路。然后,才在中間開挖。隧道建成后,隧道本身也形成支撐力,“頂”住“頭上”飛馳而過的火車。